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6日获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上分享了“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秘籍”:让年轻的科学家独立负责;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最佳规模;具有充足研究经费;要有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线发表演讲。(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生物智能从进化中学习,最具多样性特性的物种会有更多机会生存下来。人类智能中,真正重要的是互相学习。”迈克尔·莱维特的在线演讲聚焦“生物智能、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指出,地球上有三种不同但密切相关的智能:生物界有生物智能,人类有人类智能,计算机有人工智能。生物创造人类,而人类创造了计算机。
“互联网让人类可以进行全球学习,人工智能更是大幅提升了学习信息的收集效率。”迈克尔·莱维特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对蛋白质的结构预测。他还介绍了应用计算生物学和AI对于癌症的研究探索,并指出:“更好的科学会带来更好的发明专利,更好的发明专利会带来更好的药品。”在癌症代谢成像中的量子力学应用方面,迈克尔·莱维特指出,ChatGPT超极化MRI(核磁共振)使得肿瘤代谢在实践和空间上的量化成为可能。
陆雄文教授发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图)
对于人工智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闭环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能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研发成功率。“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各个技术赛道和产业赛道正在发生的变化,不仅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还会改变所有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他指出,本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有着显著不同。“它是多赛道并举,相互交融、形成聚能,然后爆发。”
在陆雄文看来,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础设施的作用,将影响所有行业的发展,也势必对管理教育带来巨大变革。“未来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他说。
据悉,“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将持续至12月15日,围绕“管理赋能共同成长”主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汇聚海内外数十位嘉宾,将举行“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复旦科创先锋年度论坛”等10场不同主题科创论坛等,并开展“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其中,“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为期一个月,将展出不同领域的复旦大学青年科学家、管理学院科创校友所选送、创作的作品,用不同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马剑鹏教授直言,科学家与一般商人不同,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总是充满自信,这是他们能够实现科研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非常珍视,也容易产生'特殊情结',这在创业过程中却可能导致失败。”他指出。
“科技转化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谈到初创企业的成功要素,来自企业界的黄平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能力是关键。“从一个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收入,从收入到利润,从利润到现金流、到企业上市,对创始人的知识技能、经验、背景要求是不一样的。”黄平表示,“不可能有一套成功经验能‘一招鲜吃遍天’,最重要的是能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学习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技能不断进步。”(完)
中新网延吉12月6日电 新世纪以来,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大幕拉开,开启市场化转型。文艺院团性质的变化,引发了演员人才流失、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地方文艺院团如何找到新的“舞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艺院团参与直播新潮
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传承者,地方文艺院团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人才流失、演出市场萎缩、剧团生存艰难等问题。在这种困境下,线上直播正在成为地方文艺院团发展的新尝试。
“直播助力地方文艺院团创新性发展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正在促使地方文艺院团日益融入直播新潮。”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建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12月1日举办的“直播助力地方文艺院团创新性发展研讨会”上如是指出。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梁建明。 主办方供图
梁建明介绍,“北京京剧院建了一个大棚专门做直播,收入达到了23万元”。在梁建明看来,直播不仅提高了院团演员的个人收入,还增加了院团尤其是小型院团的知名度。
除了北京京剧院,这样的创新实践也在其他地区开展。
例如,2022年9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开通抖音账号@长沙花鼓戏,并开启了每2天一场、每场3小时的线上演播。@长沙花鼓戏的线上演播,总是在开播几分钟内,实时在线观众攀升至5000多人并持续稳定,而长沙最大的剧场能容纳的观众人数也不超过2000人。
从全国来看,2023年4月,在文旅部市场司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抖音共同发起“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协助院团打造线上“第二舞台”。截至2023年11月初,已有84家国有文艺院团、1052名演员入驻抖音直播,尝试线上演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江怡认为,地方文艺院团所在的地区都有很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延边歌舞团所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拥有鲜明的朝鲜族特色。“通过直播展演,地方文艺院团成为了彰显地方文旅特色的一张名片。随着观众将地方文旅消费与地方文艺院团的艺术消费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艺院团线上、线下创收渠道的融合,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江怡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锐。 主办方供图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锐亦表示,直播前景广阔,势头强劲,地方剧团的文艺资源雄厚,表演功底扎实,网络直播与地方剧团的结合将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文化热土。
饺子皮有了,如何调馅?
直播平台为文艺院团提供了更广阔“舞台”,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有人搭台、有人看戏”?
北京戏曲评论协会创会会长靳飞。 主办方供图
北京戏曲评论协会创会会长靳飞通过制作饺子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当前文艺界的状态:直播等新媒介已经铺开了新的舞台(“饺子皮”),而文化内容(“馅料”)仍在丰富和完善中。他呼吁观众和艺术工作者共同期待和见证这一过程的发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 主办方供图
“文艺院团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趣味,抓住市场因素是抓住机遇的关键所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认为,文艺院团要抓住社会最具活力、最具普遍性、大家都接受的渠道和方式来从事艺术创作,从事文化的发掘。
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看来,传统艺术也应根据直播等传播形式进行量身改造,演出者与观众的互动至关重要。“在传播中要针对观众特点进行及时改造,直播艺术也要做出及时的总结。”
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 主办方供图
在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刘祯看来,直播成为了继舞台和剧场以外,歌舞艺术、舞台演出的新传播平台。而且,直播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使传统剧团焕发生机。“剧团培养的演员非常多,但上台的机会往往只能给到少数演员,但是直播给了普通演员机会直接面对观众、市场,让从而使得提升艺术水准变成了演员自觉的行为”,刘祯说。
“这与文艺切磋的传统相契合”刘祯认为,演艺水平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艺术家通过竞争、打擂台的方式,不断精进技艺。在刘祯看来,今天的直播PK,可以视为传统“打擂台”的延伸。
实践中,有文艺院团正在摸索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以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为例,2022年6月,在声乐团团长余迩发起、声乐团副团长莫娟娟带队下,湖南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开始以团体声乐多重奏的形式,在声乐团的抖音账号@湖南省歌/歌剧团芳华弦歌每周直播演出三场。
一开始,歌剧团在直播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问题,如设备不熟悉、网络跟不上、直播效果不好。副团长莫娟娟下决心,花了半个月调整优化,组成了民歌女团,像对待舞台演出一样对待直播展演。民歌女团也在直播间里唱响了代表曲目湖南民歌《辣椒歌》,演唱手法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一开始,他们担心这首民族唱法的歌曲可能和寡,但网友们反应热烈,几乎每场必点。这给了他们信心,通过直播展演,小众艺术在变成大众爱好。直播一年多以来,@湖南省歌/歌剧团芳华弦歌直播已超过100场,收获破亿点赞。越来越多湖南当地的文艺院团也受到鼓励,纷纷来“取经”。
直播促进新艺术形式出现
中央民族乐团是首个全体入驻抖音直播的国家级院团。2022年8月,中央民族乐团与抖音直播共同发起“DOU有国乐”计划。乐团百名艺术家入驻抖音开启直播,开创了国家级艺术院团入驻直播平台的先河。
在团长赵聪看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和表达形式。直播平台已经成了音乐演出的“第二舞台”,但艺术家还没形成气候,那“国家队”就要敢为人先,去做全新的尝试,“我们能改变的,是抖音的艺术生态”。
“线上直播消除了空间障碍,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文化生态。这种文化形态服务了公众不断更迭的文化消费习惯和观念。”在《电影艺术》主编谭政看来,线上直播在传承和保留地方的文艺生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让院团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文教项目主任薛静。 主办方供图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文教项目主任薛静强调,文化业态最终是要成为消费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文化业态是以消费为主线索,以驱动场景为副线索。但是现在新兴的文化业态,变成了以驱动场景为主线索,消费为副线索。观众进入直播间后,先是看到一个院团的名字,再在线上了解它的情况,最后,在欣赏院团表演的前提下,再进行以打赏为形式的文化消费。”
薛静认为,在线上直播中,院团不再仅仅直接呈现演出,还会呈现后台场景,让人们了解一部杰出作品是如何“炼成”的。
在薛静看来,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够成为新的消费点。“既包括对地方文艺院团、演员、其他工作人员的打赏,也包括为院团所在地的特色文化带来的新关注,我认为这是地方文艺院团采用直播等线上展演方式后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 主办方供图
“直播平台与文艺院团相互赋能。二者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推进了地方文艺院团的发展。”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表示,直播是一种文化新形态,将对文化事业的推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