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互为支撑、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可谓是“最大创新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契合度。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教育、科技、人才既有自身子系统,又属于共同大系统。立足于系统观念,既要从子系统看待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的功能价值,也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共同大系统的总价值,从系统最优解的理论视角界定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不同场景下统筹推进的作用和规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从而产生全局性的战略价值,更好汇聚创新合力。从实践来看,有必要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条块管理的互动性。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创新资源配置的交叉重复。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提高统筹层级,进行通盘谋划、一体部署,因地、因时、因需统筹配置资源,让教育、科技、人才实现相互辅助、有机统一。
二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供给匹配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做到政府不越位、市场不缺位。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科技、人才既有公共属性,又有市场属性,需要政府供给,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因此,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须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更需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促进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尽其职、相得益彰,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
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准匹配度。从总量讲,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均居世界前列,但毋庸讳言,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够用”“用不上”“不好用”等现象,造成宝贵创新资源配置错位、低效转化。必须从增强教育、科技、人才适配性的角度,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行不行”的要求,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此外,还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域匹配度。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和部门管理为主的“小域”资源配置方式,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大域”的需要。因此,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跨域”最佳匹配。
三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传统的要素驱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尽快转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由之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也是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抓手。当前,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多流向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瓶颈之一。能否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是检验“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的关键标准。对此,应当尽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推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作为考核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价值的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让创新和创造活力竞相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须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视角,强化三者之间的契合度、提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唯此,才能使“最大创新资源”发挥最大创新效能,形成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光明日报)
(作者:侯万军、辛越优、马继伟,分别系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同志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答记者问
问:临近年底,国内外各方面高度关注中国经济运行情况。请问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预期?
答: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就业物价基本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宏观指标表现较好。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前10个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与主要经济体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就业形势总体改善,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较2月份高点回落0.6个百分点。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生产供给稳步回升。农业生产形势良好,预计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工业生产有所加快,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服务业增势良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7.9%,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市场需求较快恢复。消费热点亮点明显增多,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增长6.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3%。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前10个月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63.7%、26.7%。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恢复向好,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连续5个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转增。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市场信心不断改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8%,连续2个月上升。国际主流声音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分别将2023年、2024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4.2%上调至5.4%、4.6%;经合组织(OECD)近期将202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从5.1%上调至5.2%。
展望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一是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些都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中国是全球规模超大且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潜力巨大,短板领域、薄弱环节和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投资还有很大空间,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将为需求扩大注入活力。三是拥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济韧性进一步增强,还有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将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四是拥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动力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都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是拥有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中国宏观调控体制更加完善,政策储备工具不断丰富,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将为驾驭各种复杂困难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战胜困难挑战、顶住下行压力,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叶攀】